西湖綢傘
20世紀30年代初,杭州都錦生絲織廠工人竹振斐創(chuàng)作了第一把西湖綢傘。由于外形精巧,色彩絢麗,十分受人喜愛。解放后,杭州加大對西湖綢傘的發(fā)展力度,設立了杭州工藝美術研究所西湖綢傘組,專職綢傘的工藝研發(fā)。2008年,西湖綢傘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
西湖綢傘選料考究,制作精巧。傘面用稠薄如蟬翼、織造細密,綢面描繪有描繪山水、花鳥、人物等造型。傘骨采用浙江安吉、德清一帶的淡竹,一般選擇生長超過3年的竹子,口徑在5厘米左右,不得有暗面及斑紋。綢傘前后需經過傘面裝飾、傘骨撇青、上架、串線、剪邊、折傘、貼青、刮膠、裝桿、包頭裝柄、穿花線、釘扣、修傘等十余道工序,方可出品。
2002年后,綢傘市場開始萎縮。由于綢傘防雨抗風能力較差,加之成本高昂、價格昂貴,傘的銷量越來越少,制作技藝面臨失傳。2008年,杭州市政府立項建立中國國家級傘業(yè)博物館,以期保留及傳承獨特的西湖綢傘文化。目前,市面上所謂的西湖綢傘,大多是江西、湖南生產的紡綢傘,而正宗的西湖綢傘幾乎絕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