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虧了在深圳扎根的潮汕人數(shù)量之廣,想要找到一盤好吃的粿條,在深圳并不是難事。這家藏身于羅湖的大排檔,二十余年來口味如一,也成了膠己人圈中老饕們的覓食首選。
雖然名叫粿條湯,但最出色的還是炒粿條。不少人分不清粿條與河粉,實際上,粿條的原料為米漿和極少量生粉,一般切得比較厚,呈不透明的乳白色,口感細(xì)膩易斷,比較爽口;河粉則在米漿中加了大量薯粉,粉身較有韌性,也比粿條晶瑩透明得多。炒粿條從原料制作到炒制手藝都是技術(shù)活,太軟的粿條炒后會粘糊,太硬則難以入味。揭陽老二的粿條軟硬適中,微彈不綿爛,顛鍋翻勺煸炒出鑊氣,火候和時間控制精準(zhǔn),炒出來的粿條不會發(fā)焦黏鍋,盤底也沒有一汪油,芥藍(lán)菜梗亦能保持清脆口感。若要葷炒則需多加10元,揭陽老二的牛肉給得并不吝嗇,肉質(zhì)嫩爽又有肌理感,爆炒后咸香油潤,與粿條的口感配合得流暢生動。
鴨雜粿條湯也是老板極力推薦的選擇,鴨腸鴨腎都爽脆彈牙,鴨血用舌頭輕輕一觸就能破開,內(nèi)芯滑潤無腥氣,非內(nèi)臟愛好者也能空口吸溜而下。相對來說,它的湯頭就沒有那么讓人念念不忘,調(diào)味只能算中庸,鮮度也不夠,加上粿條煮湯后偏軟,總體來說,離“好吃到被記住”還有一點距離。
揭陽老二的菜單很豐富,除了粿條湯和炒粿條,菜單上還有近百道潮汕各色美食,你很難忍住不點其他菜嘗嘗。比如家鄉(xiāng)白切鴨,鴨皮緊實,鴨肉偏干身,細(xì)嚼能四溢出毫不矯飾的甘鮮;在炸普寧豆腐面前,沒人會在意是否“上火”,咬開焦脆的外皮,將水靈的豆腐內(nèi)芯蘸上韭菜鹽水十分惹味,一口一個不在話下;反沙芋即是將粉糯的芋頭裹上酥綿的糖衣,不過這道菜制作工序復(fù)雜,食客經(jīng)常要等一個小時以上才能品嘗到。另外還有炒花甲、蠔仔烙、白切粉腸等經(jīng)典菜式,也都做得相當(dāng)可口,即使是閉著眼瞎點也不容易踩雷,這可能也是揭陽老二最可貴的地方了。
另外,揭陽老二的隔壁也是一家潮菜館,名叫“老潮記”,在潮汕食客圈中也赫赫有名。潮菜水準(zhǔn)如何暫且不提,這家主打的潮汕腌面不由得讓人疑惑,因為潮汕本地并沒有腌面,若是與客家腌面相比,老潮記的口味又太寡淡,且偏油膩,因此不做推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