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有兩家百年老字號“德興館”,兩者名號相同,卻互不相干。其中一家做蘇式面食,始于1878年,是為德興面館;一家做本幫菜,始于1883年,號為上海德興館。德興面館的招牌打出的是“德興館”三字,因此食客常將其與另一家德興館混淆。事實上,滬上名氣更大、影響力更深重的是“上海德興館”,它是上?,F(xiàn)存最老的本幫菜館之一。
德興館最初為十六鋪真如路的一爿小店,此后經(jīng)多方轉(zhuǎn)手、多次擴大規(guī)模,逐漸成為本幫菜館中的龍頭老大,魯迅、梅蘭芳、劉海栗、杜月笙、黃金榮等人都對德興館偏愛有加。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,德興館由黃金榮徒孫吳炳英接手經(jīng)營,這里也成為杜月笙等各路幫派常常聚集的場所,期間飯館的大廚是后來的本幫菜泰斗楊和生,本幫菜的成型與此階段的德興館密不可分。
蝦子大烏參是本幫菜中少有的大菜,也是德興館的頭號招牌菜,此菜正是由楊和生在上世紀30年代率先引入本幫菜館,其做法與舊徽菜一脈相承。烏參烤火水發(fā),再用紅燒肉汁加蝦子煨制,賣相油光發(fā)亮,烏參入味厚糯,蝦子提鮮,味香醇厚。紅燒鮰魚、八寶辣醬,都是德興館的經(jīng)典作品,紅燒鮰魚色新醬紅,豬油炮制,手法老道;八寶辣醬做法傳統(tǒng),量足好下飯。油爆河蝦、清炒鱔糊、紅燒甩水等,出品均中規(guī)中矩。
草頭圈子與糟缽頭都是杜月笙在德興館愛點的菜式。而在如今的德興館,草頭圈子仍是出品最穩(wěn)定的菜品之一,典型的大館子做派,旺火大油,大腸用醬油蒜蓉紅燜,生煸草頭圍邊,腸軟菜嫩,出手干凈利落。圈子的分量不小,不過選料常常是幾肥幾瘦,幾塊厚實爽利的圈子擇畢,總剩下幾塊腸薄個瘦的,不免有添頭加塞之嫌。糟缽頭是浦東本地菜“本幫化”的經(jīng)典代表,原是一道川沙農(nóng)家菜,廢棄的豬下水如豬肚、豬肝、豬肺等放入砂鍋中和糟鹵一鍋篤成;德興館的這道菜已是楊和生時代改良過的版本,用“老大同”的香糟泥調(diào)和花雕,反復吊出糟鹵,豬下水拾凈清燉,再注入糟鹵,味清腴綿長。同樣用香糟入菜的,還有糟香砂鍋大魚頭,也是一道老本幫菜,滬上菜館已難得一見。魚頭同香糟一起燉湯,糟香濃烈,湯汁醇厚,砂鍋內(nèi)加入筍與粉條,脹滿湯汁后同樣滑嫩鮮美。
德興館數(shù)次遷址,解放后曾在中山東二路、東門路拐角處經(jīng)營多年,后因拆遷改造搬至老南市小南門,并入另外一家百年老字號本幫菜館“一家春酒樓”內(nèi),翻牌“上海德興館”,經(jīng)營至今。小南門德興館的小籠饅頭頗有盛名,蘇錫幫的做法,系傳承自“一家春”一脈。會景樓酒店二層的分店,浦東高橋的分店等都有著數(shù)十年歷史。各家分店多為獨立外包經(jīng)營,聯(lián)系并不密切,但都悉數(shù)保留了國營老店的氣質(zhì),環(huán)境老派,服務員均為中年阿姨,態(tài)度全憑心情。德興館的出品并非沒有下滑,但師徒相授的體系足以讓德興館一息猶存,如果對手勢老派的本幫菜感興趣,德興館依然會是一家值得嘗試的老字號。